近期,网易旗下生存射击手游萤火突击(Lost Light)与俄罗斯开发商 Battlestate Games 旗下逃离塔科夫(Escape from Tarkov)的版权纠纷引发行业热议。这场涉及玩法机制、美术风格、界面设计等多维度的争议,不仅暴露出游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更折射出全球游戏市场快速迭代背景下原创性标准与法律边界的深层矛盾。

争议核心:玩法机制能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独创性表达"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争议双方的核心矛盾集中在游戏的核心玩法机制上。萤火突击与逃离塔科夫均采用"战术撤离"玩法系统,即在传统大逃杀模式基础上,增加装备带出、黑市交易、医疗系统等复合机制。Battlestate Games 主张该玩法系统构成其独创性成果,而网易则强调"战术撤离"属于游戏设计思想范畴,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司法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则,将游戏玩法机制归类于"思想"层面,而具体代码实现、美术设计、文字说明等则属于"表达"。2020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网络游戏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审判指引明确指出,"游戏玩法规则属于思想范畴,不具有可版权性"。
但争议焦点在于,当特定玩法机制与数值体系、经济系统、交互逻辑形成高度耦合的复合系统时,是否可能突破传统"思想"范畴的界定。参考2019年拳皇命运与数码大冒险著作权纠纷案,法院认定"技能组合、角色属性、成长体系等具有独创性的规则设计"可构成受保护的作品元素。这为玩法机制的版权认定提供了新的司法视角。
法律实践中的"实质性相似"判定困境
在美术资源与界面设计层面,争议双方存在明显分歧。据玩家社群对比分析,萤火突击在枪械建模、医疗包动画、仓库界面布局等方面与逃离塔科夫存在视觉相似性。根据著作权法第三条,美术作品、图形作品属于明确保护范畴,但司法实践中"实质性相似"的判定需要结合独创性程度进行个案分析。
2021年原神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争议案件中,法院认定虽然两者在开放世界探索机制上存在相似,但具体场景设计、角色建模等表达形式差异显著,不构成侵权。这反映出司法系统对游戏复合型作品采取"分离原则":将受保护元素与公有领域元素进行区分,仅对具备足够独创性的具体表达提供保护。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迷你世界与我的世界著作权纠纷终审判决中,法院虽未认定代码抄袭,但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判决迷你世界构成不正当竞争。这为游戏侵权纠纷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当著作权法难以覆盖的玩法机制相似达到特定程度,可能构成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
行业生态影响:创新激励与法律风险的平衡难题
本次争议折射出游戏产业面临的共性挑战:在玩法创新空间日益压缩的市场环境下,如何界定合理借鉴与侵权抄袭的边界。据伽马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收入前100产品中,68%属于已有成熟玩法框架的迭代产品。这种产业现状导致两大矛盾:
1. 中小团队的创新困境:独立开发者担心核心机制被大厂快速复刻,如2017年绝地求生火爆后,国内市场涌现超过20款战术竞技手游。法律对玩法机制的保护缺失,实质上降低了头部企业的侵权成本。
2. 跨国维权的执行障碍:中俄两国著作权法的差异、司法管辖权的限制,使得逃离塔科夫开发商难以在中国境内直接主张权利。这种法律不对称性可能引发"监管套利"风险。
行业专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多维保护体系。华东政法大学王迁教授建议:"对具有市场识别度的特定玩法系统,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关于商业标识混淆的规定进行保护"。行业协会可建立玩法创新备案机制,通过行业自律弥补法律滞后性。
破局路径:从法律完善到技术创新的双重变革
面对日益复杂的版权争议,产业需要构建"法律+技术"的立体解决方案:
1. 司法标准的精细化:参考美国"抽象-过滤-对比"三步法,建立游戏元素分层认定体系。对核心玩法机制、数值模型、交互流程等进行独创性分级,明确不同层级的保护强度。
2. 区块链存证的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游戏开发过程中的设计文档、代码提交、美术素材等进行时间戳认证。腾讯游戏已在和平精英等项目中试点开发日志区块链存证,为原创性证明提供技术支撑。
3. 玩法专利的审慎探索:尽管我国专利审查指南规定"游戏规则"属于智力活动规则不予授权,但对涉及技术创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如健身环大冒险的体感系统)可尝试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4. 行业伦理建设:建立游戏开发道德公约,规范玩法借鉴的透明度。如日本计算机娱乐协会(CESA)要求成员企业在宣传中如实标注灵感来源,这种行业自律值得借鉴。
萤火突击版权争议的本质,是快速迭代的游戏产业与相对滞后的知识产权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元宇宙、AIGC等技术变革,游戏创作将呈现更强的复合性与动态性。这要求法律界与产业界共同构建更具弹性的保护框架,在鼓励创新与维护公平竞争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游戏产业从"规模领先"到"创新驱动"的实质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