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地平线作为一款以海战为背景的3D舰队策略手游,其战斗系统的核心在于复杂的伤害计算机制与舰船属性的动态平衡。将从基础公式、属性权重、实战策略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游戏中的伤害逻辑与舰船养成方向。

伤害计算的核心逻辑:从公式到实战变量
游戏中的伤害计算遵循「基础伤害×属性修正×环境修正×技能修正」的多层叠加原则。基础伤害由攻击方的火力/雷装/航空值与防御方的对应防御属性(装甲/对雷防御/防空值)差值决定。具体而言:
1. 基础公式框架
炮击伤害 =(攻击方火力
鱼雷伤害 =(攻击方雷装
航空伤害 =(攻击方航空
其中,武器系数与舰种、装备类型相关(例如战列舰主炮系数通常高于巡洋舰),距离修正则遵循"中距离(3-5单位)100%→远距离(6+单位)80%"的衰减规则。
2. 关键变量解析
3. 技能叠加效应
增伤类技能分为「基础乘区」与「独立乘区」。例如战列舰「超重弹」提供的20%炮击伤害属于基础乘区,与装备强化的属性相加;而航母「空域压制」的15%全队增伤则为独立乘区,两者最终以乘积形式叠加,形成指数级增幅。
舰船属性深度拆解:从数值到战术价值
舰船六大核心属性(火力、雷装、航空、耐久、装甲、机动)需结合舰种定位进行差异化培养:
1. 攻击三维的优先级划分
2. 防御属性的边际效应
装甲与防空值的收益存在临界点:当防御属性达到攻击方对应攻击值的85%时,每点防御的减伤效率提升40%。例如敌方火力为500时,己方装甲达到425后,每增加10点装甲可减少约12点实际伤害(此前仅为7点)。
3. 隐性属性解析
实战策略:从数据到战术执行
1. 舰队编成黄金法则
2. 技能释放时序优化
增伤类技能存在「前摇覆盖」机制:若在战列舰主炮充能至80%时开启「火力增幅」技能,可使其生效时间覆盖两轮齐射。而航母的「航空编队」需在舰载机起飞前0.5秒释放,否则仅作用于下一波次。
3. 环境变量应对方案
结语:动态平衡中的最优解
深渊地平线的伤害体系本质是「属性堆叠」与「机制利用」的博弈。玩家需在舰船养成中平衡攻击阈值与防御临界点,在战斗中精准把握技能时序与环境变量。建议通过实战测试记录不同阵容的DPS(秒伤)曲线,结合敌方舰队类型动态调整战术,方能实现输出效率的最大化。